心理分析大师弗洛伊德说强迫症的本质:“一个人自相搏斗”,由于自相搏斗的内心冲突不断延续,强迫症也不断扩展,形成恶性循环的怪圈,使人陷入痛苦的深渊。
问 什么是强迫思维? 答 强迫思维是指反复进入头脑中的不需要的或闯入性的想法、怀疑、表象及冲动,它往往跟患者的想法、价值观相反,患者想要制止,却又无能为力,它的出现令人痛苦、矛盾和焦虑不安,却又无力摆脱。 问 强迫性思维有哪些具体症状和特点? 答 强迫思维常以刻板的形式不随意地反复闯入个人脑海的观念,表象或冲动。常令人不快,病人经常徒劳地努力加以抵制。尽管如此,病人仍将其认作是自己的思想。有时则是犹豫不决或无休止地在两种选择之间权衡,伴有不能对琐细但必要的日常小事做决定,包括强迫性思维反刍,它一般与抑郁的关系特别密切。 强迫症患者在思维上完全能够意识到某些想法是不必要的,或者是荒谬的,并力图把这些想法从脑海中驱赶出去,但对这种思想并不能自由地加以干涉或控制,因此常有一控制不住的体验,强迫性思维同时伴有焦虑的情绪,存在自我强迫和反强迫,强迫症患者的这种思维特点不仅干扰其正常的工作生活,而且严重的还会导致患者社会功能的受损。 强迫性思维的表现主要为:在病程中某一时间所体验过的思想,冲动意念,或机象,会反复成持久地很不合适地间入头脑,以致引起显著的焦虑或痛若烦恼;这种思想、冲动意念,或想象并不单纯是对于现实生活中一些问题的过分担心有业相迫位理者企图忽视或压制这些思想、冲动意念、或想象,或者用其他思想或行动来中和它们;强迫思维者认识到这些强迫性思想、冲动意念、或想象都他自己头脑的产物。 问 请问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强迫思维? 答 强迫思维的病因复杂、尚无定论,目前认为主要与心理社会、个性、遗传及神经-内分泌等因素有关。 许多研究表明患者在首次发病时常遭受过一些不良生活事件,如人际关系紧张、婚姻遇到考验、学习工作受挫等等。强迫症患者个性中或多或少存在追求完美、对自己和他人高标准严要求的倾向,有一部分患者病前即有强迫型人格,表现为过分的谨小慎微、责任感过强、希望凡事都能尽善尽美,因而在处理不良生活事件时缺乏弹性,表现得难以适应。患者内心所经历的矛盾、焦虑最后只能通过强迫性的症状表达出来。 另外,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强迫症的发病可能存在一定遗传倾向,在神经-内分泌方面也存在功能紊乱,造成诸如5-羟色胺、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失衡,无法正常发挥其生理功能。 问 请问强迫症思维是否都一样? 答 强迫思维可以分为以下类型: 1.强迫怀疑;患者对自己言行的正确性反复产生怀疑,既而产生强迫性检查行为。 2.强迫性穷思竭虑:强迫性思维患者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或自然现象反复思索,追根溯源。 3.强迫联想;脑子里出现听到或看到某一观念或某一句话,便不由自主地联想起另一个观念或词语。 4.强迫回忆;对经历过的事件,不由自主地在意识中反复出现,虽自知无此必要,但无法自控。患者在强迫回忆时怀疑自己回忆有错又不得不从头想起,加重其不安和痛苦。有时患者表现为发呆,实际上是在想,若被打断或认为"想得不对"时,就得从头再想起,因怕人打扰而表现出烦躁,躲避人等退缩性表现。 问 强迫思维如何能够得到解决? 答 虽然强迫症的病因至今未阐明,但依据现有的研究发现其发病不仅与人的个性心理因素有关,同时也与脑内神经递质分泌失衡有着莫大的联系。因而不论是心理治疗还是药物治疗,对缓解患者病情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心理治疗 强迫症作为一种心理疾病,其发生机制非常复杂,具有相似症状的患者其心理机制可能千差万别。在心理治疗中,治疗师通过和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倾听患者,帮助其发现并分析内心的矛盾冲突,推动患者解决问题,增加其适应环境的能力,重塑健全人格。 临床上常用的方法包括:精神动力学治疗,认知行为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及森田疗法等。 2.药物治疗 强迫症的发病与脑内多种神经递质失衡有关,同心理治疗一样,药物治疗的疗效也不是立竿见影的,一般的药物需要10~12周才能达到充分的抗强迫作用,且如果治疗有效仍需维持用药1~2年以巩固疗效。 3.物理治疗 对于难治性的强迫症患者可根据具体情况一般选择性采用改良电休克及经颅磁刺激。 4.饮食方面 菠菜--赶走抑郁,香蕉--减少忧虑,鸡蛋--告别昏睡,燕麦--摆脱焦虑,瓜子--远离愤怒,深海鱼--快乐的源泉,大蒜--有效抗疲劳,葡萄柚--净化心情,全麦面包--振奋精神,鸡肉--恢复协调;尽量避免含糖量高、酒精、咖啡等精精神活性物质的摄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