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错过界哥的推送?
戳上方蓝字“医学界精神病学频道”关注我们
并点击右上角“···”菜单,选择“设为星标”
如何与精神疾病患者相处?
家人患了精神疾病,我们很难过,无助,也很迷茫。可是,精神疾病到底是一类什么病?它和发烧感冒、肠胃疾病、心脏病、阑尾炎这些病有什么不一样?
精神疾病的定义是:在各种致病的因素(生物学、心理学以及社会环境)影响下,导致精神活动出现失调或异常情况的一类疾病。
“各种”,说明这个疾病是在多种因素影响下出现的,其病因不是单一的。
“生物学”因素,指的是这类疾病的发生,跟生物因素相关。如与遗传因素、严重感染、意外车祸、外伤、季节的变化等等都可能有关系。
“心理因素”比如在学校长期被欺负、嘲笑、霸凌或者被孤立、忽略等。或是在家庭被忽视、粗暴对待,长期生活在不融洽、不健康的家庭氛围中。
“社会环境”的影响是指: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社会环境里,人的社会属性,注定我们会面临人际关系中的诸多问题,例如不融洽、紧张、沟通交流障碍等。所以,社会各个方面的刺激因素都会对患者产生影响。
讲到这里,各位家长们是不是会有些迷茫,不知所措:那以后是不是我就不能管孩子,什么时候都得顺着他/她?
答案是否定的。
家庭属于社会的一部分,孩子也是生活在家庭中,他/她病情的发展和变化,也会受到家庭的影响。如果家长能够正确地认识精神疾病,注意自己与孩子相处的方式方法,反而能够帮助孩子更好地康复,尽早地回归社会生活。
那在孩子的康复路上,我们家长可以做什么?家长对于精神疾病的康复,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看法。
首先,精神疾病的复元不等于复原,不等于没有症状。
复元是重建生命的架构,无论疾病所造成的限制是否存在,个人都能够超越疾病,重获生命的能量,过着满足、有意义、有价值、快乐的生活。
同时,由于精神疾病属于多因素影响的慢性疾病,因此患者的康复是一个需要时间逐步调整的过程。陪伴孩子康复的路上,需要各位家长们准备好自己的耐心。
01.学会倾听
各位家长有用心仔细聆听过孩子多少呢?
有时候,往往是孩子在刚开始沟通时,家长的主观意见、定论就出来了,并急于打断对方,这是不合适的。
只有当我们对孩子的了解越多,才越容易提供正确的支持和帮助,所以一定要注意倾听。
当你仔细听他/她讲话,这不仅是是对对方的尊重,同时还能得到很多信息。比如,如果孩子有幻听,那么他/她听到的到底是是人的声音,还是机器的声音?这个声音来源于哪里?以上情况都可以在复诊时告知医生具体的情况,帮助医生更好地诊断和用药。
同时,我们还要学会接纳和包容,对于患者的幻觉和妄想,保持态度的中立。因为这些都是孩子的病症,所以家长这个时候不要和孩子争论正确与否,而是帮助他们寻找到一个可以减轻这些病症的方法。
帮助孩子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幻觉、妄想上,并引导他/她去做一些高兴的事情来转移注意力。当然,你也不需要对孩子的幻觉和妄想的内容表达认同,而是可以进一步沟通,了解他/她具体的幻觉内容,然后告诉医生。
02.学会观察
积极准确的观察,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目前状况,辅助医生做出病情的判断。
需要观察孩子的这三个方面
①认知的变化。孩子现在看问题的角度,和以前是否有很明显的变化?他/她和绝大多数的同龄人看问题的角度是否有明显差异?
②情绪的变化。孩子的情绪是否稳定?情绪是否易变?例如是否容易因为一点小事就出现烦躁、伤心、莫名叹气的状况?或者常常会说一些很消极的话。(例如“活着没意思,不如死了”等)
③行为的变化。最近孩子是不是变得经常容易迟到、旷课、不想上学?变得不讲个人卫生,不愿意洗澡洗头?或是不愿意出门,回避与人交往等。亦或是出现与其年龄不符合、乃至怪异的行为表现,以及睡眠相关的变化。
这些观察,有助于我们发现孩子发病的早期症状,或者是症状的波动。
03.用心表达
家长总是最容易发现孩子身上的缺点,但其实,孩子更需要的是家长全面、真实地认识他/她们,更渴望得到父母的鼓励和肯定。
家长们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找到孩子的优点并贴切地赞美,留意他们的改善和进步。积极的语言,可以帮助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更好地康复。
04.有界限感的帮助
我们每一个人,无论是家长还是患者,都应该建立恰当的心理界限与情感界 限。过度的关心及帮助,反而有可能使患者感到压力和无力感,对康复与成长不利。
不要剥夺孩子的生活实践机会,可以多鼓励他们走出家,多与人接触,多参加一些活动;去做一点自己喜欢的事情或活动;以及做一些他们能够照料自己的事情和分担家务。否则,长时间地脱离正常生活、疏于人际交往等活动也不利于孩子的康复。
最后,精神疾病作为慢性疾病,需要较长时间规范地服药。在服药的过程中,会有一些人出现不同程度的药物不良反应,但是药物的不良反应是因人而异的。
因此孩子服药后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家长们也可以仔细地观察一下。如果有,可以在复诊时告诉医生,医生会衡量药物的副作用和控制病情之间的利弊,从而决定是否调药。
喜欢,就给我一个“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