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是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适当、人际和谐、适应变化的一种完好状态,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人数逐年增多,个人极端情绪引发的恶性案(事)件时有发生。我国抑郁症患病率达到2.1%,焦虑障碍患病率达4.98%。截至2017年底,全国已登记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581万人。同时,公众对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的认知率仍比较低,更缺乏防治知识和主动就医意识,部分患者及家属仍然有病耻感。加强心理健康促进,有助于促进社会稳定和人际关系和谐、提升公众幸福感。
行动目标:
一升:提升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到2022年和2030年,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提升到20%和30%。
一降:心理相关疾病发生的上升趋势减缓。失眠现患率、焦虑障碍患病率、抑郁症患病率上升趋势减缓。
行动内容:
1. 构建心理服务网络
发挥基层社区在心理健康服务中的网底作用,搭建基层心理健康服务平台。整合社会资源,完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网络。培育社会化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
2. 完善心理健康工作人员培养与使用机制。
加大应用型心理健康工作人员培养力度,推进高等院校开设相关专业。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工作人员培养和使用的制度建设,积极设立心理健康服务岗位。支持精神卫生医疗机构能力建设,完善人事薪酬分配制度。逐步将心理健康工作人员纳入专业技术岗位设置与管理体系,畅通职业发展渠道。3.强化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综合管理服务。
多部门建立精神卫生综合管理机制,联合开展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登记、救助救治、康复服务等工作,建立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体系。
4.重视并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工作。
建立和完善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服务模式。建立为公众提供公益服务的心理援助热线。组建专业化心理危机干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