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是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适当、人际和谐、适应变化的一种完好状态,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人数逐年增多,个人极端情绪引发的恶性案(事)件时有发生。我国抑郁症患病率达到2.1%,焦虑障碍患病率达4.98%。截至2017年底,全国已登记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581万人。同时,公众对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的认知率仍比较低,更缺乏防治知识和主动就医意识,部分患者及家属仍然有病耻感。加强心理健康促进,有助于促进社会稳定和人际关系和谐、提升公众幸福感。
行动目标:
一升:提升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到2022年和2030年,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提升到20%和30%。
一降:心理相关疾病发生的上升趋势减缓。失眠现患率、焦虑障碍患病率、抑郁症患病率上升趋势减缓。
个人和家庭行动内容:
1.提高心理健康意识。主动学习和了解心理健康知识,保持积极健康的情绪。在身体疾病的治疗中,要重视心理因素的作用。自我调适不能缓解时,可选择寻求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
2.使用科学的方法缓解压力。合理设定自己的目标。学习基本的减压知识。积极寻求人际支持。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
3.重视睡眠健康。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规律作息。出现睡眠问题及时就医。服用药物需遵医嘱。
4.培养科学运动的习惯。选择并培养适合自己的运动爱好。在出现轻度情绪困扰时,可结合运动促进情绪缓解。
5.正确认识抑郁、焦虑等常见情绪问题。一过性的或短期的抑郁、焦虑情绪,可通过自我调适或心理咨询予以缓解和消除。抑郁障碍、焦虑障碍可以通过药物、心理干预或两者相结合的方式治疗。
6.出现心理行为问题要及时求助。向医院的相关科室、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和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等寻求专业帮助。求助于专业人员既不等于自己有病,更不等于病情严重,而是负责任、有能力的表现。
7.精神疾病治疗要遵医嘱。诊断精神疾病,要去精神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专科门诊。确诊后应及时接受正规治疗,遵照医嘱全程。
8.关怀和理解精神疾病患者,减少歧视。精神疾病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尊重精神病人,不歧视患者。为精神疾病患者及其家属、照护者提供支持性的环境。
9.关注家庭成员心理状况。家庭成员之间要平等沟通交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